【德国《欧亚杂志》月刊2月号文章】题:新军队(作者维尔弗里德·阿尔茨)
东亚的地缘政治架构被打上了中美竞争的烙印。但北京并没有以一场军备竞赛来回应美国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存在。中国正在致力于一种灵活的战略:不对称战争。
中国军队面临新任务
随着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强国,中国不仅表达出政治自信,也在军事上发出新的声音。中国在西太平洋周边海域的主权冲突中毫不妥协,引发了邻国政治领导层的紧张不安。
伴随北京宣称的“和平崛起”的是其军队的军备升级。美国尤其将新经济大国中国视为威胁到自身在亚太地区军事主导大国地位的战略竞争对手。东亚地缘政治地图已发生了变动。
美国和中国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在军事层面上变得清晰可见。两国的政治领导层完成了各自军事理论的模式转变。虽然如此,两个竞争对手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力量投射依旧分布不均。清楚知道自身军事力量弱小和能力有限的北京近年来正在有选择性地增强军备。
中国的安全利益已超出保卫领土和领空之外。若要保证很大程度上通过海运完成的能源和原材料供给顺利,就需要军事存在。因此,海军和空军的扩建和现代化受到重视。洲际弹道导弹现代化以及虚拟空间(网络战)和太空的军事利用也对保护领海(12海里)和专属经济区(200海里)形成补充。
伴随着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新定位出现的是在意识形态上和军队新形象上做出的调整。对内建设农民军的传统思想在全球化经贸关系时代失去了意义。亚太地区的经济全球化和地缘政治力量转移使中国军队面临新的重点和任务。除对内确保体制稳定的必要性之外,保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成为外交和安全政策的重点。
寄希望于“不对称战争”
中国如何回应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军事包围政策(美国在日本、韩国、关岛、澳大利亚的达尔文设有军事基地)以及美国在该地区部署的潜艇和航母战斗群?中国的军事专家对此展开了针锋相对的讨论。两本著作对不同的思考出发点进行了阐述:
军事历史学家刘明福大校在《中国梦》一书中要求中国大规模扩充军备,以铺平合法谋求的通往世界强国的道路。乔良和王湘穗这两名解放军军官则提出不同观点。他们在1999年出版的《超限战》一书中描绘了不得不与美国展开不对称而非常规战争的超级大国中国的形象。
与美国展开资源消耗量巨大的军备竞赛并不在中国政治和军事领导层的议程之列。北京的共产党和军队高层认为,苏联制度崩溃的原因是执拗追赶美国的致命念头。中国寄希望于“不对称战争”这一选项,以告诫技术优势远胜于己的军事强国美国加以收敛。
武装冲突早已不再遵循传统的战场规则。自20世纪中期开始,冲突按照不对称战争模式进行。几十年来,游击战策略和恐怖袭击主导了亚洲的区域战场,使按照常规方式装备和行动的军队面对恐怖组织时遇到巨大挑战:这些组织包括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阿富汗的塔利班、斯里兰卡的“猛虎”组织、印度的毛派和跨国联合的恐怖组织(“基地”组织)。中国也准备在与美国爆发冲突时采取不对称战争。
全力研发新军事技术
中国的拒止战略旨在确保对其周边海洋地区的军事控制,以在太平洋抵制美国海军。中国全力以赴研发新型军事技术:反舰弹道导弹(“东风”-21D)、首艘航母(2010年)和隐形战机(2011年)以及射程超过1万公里的洲际导弹(“东风”-41)。而网络战和太空战能力也被北京视为不可或缺。
美军对卫星通信的极度依赖被中国视为美方具有战略意义的致命弱点。中国军方以此为背景制定了自己的太空计划。不过北京并非打算与美国展开“星球大战”。中国的太空计划更多涉及切断美国在太空的军事通信。
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国计划到2020年时总共向地球轨道发射35颗卫星。到时,“北斗”将接管中国中远程导弹的导航定位任务。中国军方在2007年就已展示了摧毁敌方卫星的能力:它使用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击落了本国一颗报废的气象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