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中印关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中印关系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约瑟夫•奈:美国“联印制华”政策是错误的

作者:约瑟夫•奈   2008年7月31日日本《东洋经济周刊》
新华网专稿: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不久前在媒体撰文指出,美国试图孤立中国的政策是错误的,中国与印度同时崛起,对国际社会来说是好事。日本《东洋经济周刊》最近以《印度与中国共存给世界带来稳定》为题刊发了奈教授的这篇文章。

徐焰:中印边界争端和冲突的历史真相

 作者:徐焰 2010年3月29日人民网
冰峰连绵的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麓,是巍巍中华的西部屏障。那雪线之上的冻土荒原虽距内地有万里之遥,却也一直牵系着国人的注意。1962年10月至11月,中国军队在中印边界地区向入侵的印度军队实施了反击作战,成为新中国建立后进行的第一次边界反击战。几十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中国同陆地邻国相继以和平友好协商方式解决了边界问题,惟有同印度的边界至今还未划定。

经济学人:中印进入“世纪之争”

东方早报早报讯 本周中国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媒体普遍关心中国可能较预期更早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不过最新一期《经济学人》杂志封面却以“中印进入世纪之争”为题,认为两国关系将重塑未来世界政治秩序。

狄伯杰:中国领导人交替对印度的意义

作者:狄伯杰 2012年12月24日联合早报

除了薄熙来事件造成的一些干扰,中共十八大高层权力的交替可以说是顺利的。从明年3月开始,习近平将集党、政、军重任于一身;李克强则将出任国务院总理。然而,同10年前相比,中国的宏观与微观经济与政治环境都更为艰巨。因此,平稳接过领导棒子的新领导人将面对诸多挑战。在能够制定重大决策前,他们需要一、两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来巩固领导地位。新领导人的首要考虑,是因为出口锐减、社会不平衡及贪污加剧而受损的国内经济。

  新领导人面对人民期望很高的压力。这是因为胡锦涛掌权期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区区的1.2万亿美元,跃升至7.2万亿美元。要在改革开放的势头上取得进一步发展,及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是非常艰巨的工作。
  政治上,胡锦涛在同邻国边界纠纷的课题上采取了坚定的立场,新领导人要退却或更强硬都很困难。有鉴于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将是低调的,强调持续性并在不同的层次上维持现状。让我们来看看,在这个着重持续性和维持现状的模式里,印度应如何自处。
  边界问题:

  胡锦涛对解决同邻国的边界纠纷,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立场。经历了过去30年的38轮谈判后,中国和印度双方官员仍然未能达成任何协议。
  就像之前的正式双边谈判一样,即将于明年3月退下来的中国国务委员戴秉国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梅农(Shiv Shankar Menon)于12月3日举行的非正式谈判,也没有任何实质效果,虽然梅农在访问中国后表示在边界争议上取得“相当的进展”。
  梅农是不是说在“实际控制线”(Line of Actual Control)的课题上有了协议?如果是这样,就真的可以称得上是“相当的进展”。然而,一般的看法,是这些特使水平的谈判已经没有意义了,双方只是勉为其难的让它继续下去。15轮的特使谈判的结果,只是一份将提呈给双方政府的“共同认知报告书”。
  依我看,要取得任何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双方对不同地段的“实际控制线”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中印在今年1月于新德里召开的第15轮谈判期间建立的“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协定”(Working Mechanism for Consultation and Coordination on India-China Border Affairs),及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于今年3月提出的海事合作建议(联合对付海盗与分享海床研究的科技),只是为安全课题增添了一些新层面,并没有显示解决问题的决心。
  因此,在接下来的四、五年,我们只能期望中国在边界纠纷上维持同样立场,把问题留给下一代。
  贸易:
  中国新领导人真正关注的会是双边贸易。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中国的国内增长,也提供维持双边关系的基础。其次,因为美国将在印度寻求更多贸易、投资、创造就业及经济增长,中国肯定也会在印度市场里争取大份额,不论是在基础建设、电力与能源、电信或银行领域。
  一个超过200人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于11月26-27日在新德里举行的中印“战略经济对话”便是明证。这也显示,经济已在双边关系中变得比其他任何悬而未决的课题重要,包括边界纠纷。
  日益扩大的贸易逆差与萎缩的贸易额,让双边贸易的前景看来很暗淡。中印双边贸易总额在去年创下739亿美元历史新高,但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也增至270亿美元。今年,双边贸易额下滑,在头10月只有556亿美元,贸易逆差则是230亿美元。双方都已承诺在2015年把双边贸易总额提高到1000亿美元,但贸易逆差的加剧和贸易额的萎缩,却给双方未来领导人带来了新的挑战。
  不过,中印在“战略经济对话”上所签署的11项总值高达52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可能有所帮助。大多数投资是在私人领域,主要项目是中国广东明阳风电集团与印度信实能源(Reliance Power Ltd)间金额高达30亿美元的合作,及印度NIIT集团投资8亿美元与海南省在海南共同建立一个资讯科技知识园。
  这是中印的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因此,印度自然可以期待中国的第五代领导人放弃较谨慎和渐进的传统方式,采取更积极的态度。
  若中国可以让印度公司更容易进入其广大市场来解决贸易逆差问题,印度也会加以回报。高铁和其他基础建设项目的投资,对两国都是大好机会。
  对印度来说,这是学习中国经验的机会。过去30年积累的经验,让中国有能力研发自己的技术、改良制造业设施、引进新的管理方式并在许多领域变得自力更生,比如重型机械和电脑硬件。印度也可以借鉴中国开放零售业的经验,研究中国如何保护农民的利益、农民如何被引进新的供应链、及中国如何成功开发自己的零售业品牌,给西方品牌如沃尔玛(Walmart)和家乐福(Carrefour)有力的竞争。
  若一切进展顺利,双边贸易额在习近平当权期间,可能跃升到2500亿美元或更多。
  西藏:
  西藏和边界问题是相连的。边界问题一日不解决,中印关系便一直会受西藏问题影响。截至今年11月30日,在西藏自治区和其他藏族居住区引火自焚的藏人已高达90人,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中国把矛头指向“达赖集团”,指它领导这些“分离主义阴谋”。胡锦涛指派心腹令计划负责西藏政策,在西藏实行“严打”行动,一方面以维持稳定和安全为理由,另一方面则是针对推动“分离主义”的达赖喇嘛。
  中国新领导人应该会延续胡锦涛对西藏的政策。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在80年代负责西藏工作,对达赖和少数民族采取较温和的态度。如果习近平有受到父亲的任何影响,对西藏就可能稍微没有那么强硬。这从哪些人出任真正制定西藏政策的中共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成员便可以看出端倪。
  既然中国领导人的重点是经济发展,我相信西藏会获得更多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比如公路和铁路,其旅游业也会有进一步发展。
  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已引起印度的关注。印度国防部长安东尼(A K Antony)去年3月说:“西藏自治区公路网络总长在2010年估计约为5万8000公里。青藏铁路至日喀则的延伸线,及新疆自治区喀什-和田铁路的工程正在进行”。此外,西藏还有五个为战机提供支持的机场。
  安东尼进一步表示,印度正采取符合其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步骤”。除了军事现代化,我们可以看到,印度和中国都尝试加强边界的军事力量。这些可以让沿“实际控制线”地区的局势变得更紧张,并破坏区域的安全环境。
  对中国新领导人和2014年后的印度新领导人来说,探讨更好的机制来维持和平,和更好的方式来解决悬而未决的课题,将是一大挑战。
  恐怖主义:
  美国在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后,普遍的看法是阿富汗-巴基斯坦区域动荡不安的情况将进一步恶化。新的局势对中国新领导人将是重大的考验。
  习近平会不会延续中国目前力挺巴基斯坦的政策,还是会顾及印度与美国对恐怖主义和跨国恐怖主义的担忧?中国学者承认,“单维性”的中国-巴基斯坦关系重点在军事安全合作,完全没有“内生性”目标,纯粹是为了对抗印度的“外部安全关切”。
  他们进一步表示,“在很大程度上,这种合作关系是建立在巴基斯坦与印度及中国与印度的长期敌对关系上。印度有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巴基斯坦的头号敌人,也对中国西部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中国不承认跨界恐怖主义的说法,尤其是在南亚,虽然它清楚知道跨界民族主义的存在,及这对同包括印度在内的八个国家接壤的新疆的影响。
  中国政府表示,中国西部的安全已经受到恐怖主义、分离主义、极端主义及毒品走私活动的威胁。根据来自中国的消息,新疆有超过50个东突厥斯坦分离主义组织;1990-2001年间共发生360宗恐怖袭击事件,造成162丧生,超过440人受伤。
  中国向来把极端主义或宗教原教旨主义归咎于源自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泛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指其追随者进行走私武器、支持东突厥斯坦解放组织、及在新疆制造不稳定和极端主义。
  对巴基斯坦,中国则保持沉默,虽然自2001年开始,中国便承认卡伊达一直同新疆“恐怖主义者”紧密合作。维基泄密名为关塔那摩(Gitmo)的文件清楚显示,中国的“全天候朋友”巴基斯坦确实为维吾尔分离主义分子提供训练营。除了数以百计的塔利班人,关塔那摩监狱中还有22名维吾尔人,他们大多数是在巴基斯坦被捕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新领导人会不会停止从同巴基斯坦的关系来看待恐怖主义?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中国支持巴基斯坦在那里扮演主导角色上会不会持谨慎态度,还是会倡议一个所有国家,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中国都有利害关系的区域处理方式?必须紧记的,是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若出现不稳定,不但对南亚有灾难性后果,对中国也是如此,尤其是在新疆。
  南中国海:
  中国是在近年才开始把南中国海定位为除了台湾和西藏外的“核心利益”。印度在这个区域的存在受到中国多种方法的挑战:2011年7月22日对印度海军攻击舰“INS Airavat”号的威胁;2012年6月中国解放军海军一艘护卫舰,向印度护卫舰INS Shivalik F-47)发出“欢迎来到南海,Foxtrot-47。”的信息;及干扰印度国有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海外投资子公司Videsh在南中国海的勘探工作。此外,中国也重申对南中国海拥有无可争议的主权。
  印度则响应美国的立场,呼吁维护南中国海航运自由,因为全球三分之一的商船航线经过这里。中国希望美国和其他区域尊重其“核心利益”,它不希望美国插手南中国海事务,在与菲律宾、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和日本等区域国家陷入主权纠纷之际,更不愿意谈什么民主国家联盟。
  中国在今年11月宣布新规定,授权海南省公安登临和扣押进入南中国海的外国船只。这做法已经受到其他主权声索国的批评,尤其是越南和菲律宾。新规定将让区域局势更为紧张,较小的国家也会投入美国怀抱。
  美国宣布把60%军力集中在亚太地区并大力呼吁维护南中国海航运自由,让中国感到不安。
  印度海军总司令乔什(D.K Joshi)在11月3日表示,中国海军的快速现代化让人“深切关注”,并表示印度不排除向南中国海派遣武力来保护它在那里的利益。中国立刻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反对在南中国海有争议地区任何单边的石油和天然气勘探活动,希望有关国家尊重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利益,及区域内国家通过双边谈判解决纠纷的努力。”
  不管印度是否有能力维护它在区域的利益,印度决策者应该很清楚,从历史来看,每当美国与中国立场一致时,印度便处于不利地位。相反的,每当美国向印度靠拢时,中国对印度便没有那么强硬。
  中国对美国把战略“重心”转移到亚洲感到担忧,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他的第二个任期内可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这个转移。然而,阿富汗与中东的经验,让美国不太可能真正在区域的冲突中进行干预。美国将继续扮演离岸平衡者(offshore balancer)的角色。
  中国在同邻国的领土争端上已采取了坚定的立场,新领导人可以让课题进一步升级或维持现状。然而,有鉴于其宏观与微观政治经济环境,中国第五代领导人更有可能维持现状,并回到邓小平“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在这样的情况下,比起前几年,印度将引起中国更多的注意力,虽然美国依然会是中国的焦点。
作者為印度尼赫鲁大学 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中印核关系:拒绝接触的危险


作者:中道网全球智库观察员许媚   2012年11月19日中道网

Rory Medcalf
中印关系长期充斥着不信任,其军事关系也长期处于对抗状态,而最近中印媒体上更是出现了两国正开始核武竞赛的言论。两国核关系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是否真的会出现核武竞赛?日前,澳大利亚著名智库罗维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国际安全项目研究员菲奥纳·坎宁安(Fiona Cunningham)和罗里·梅德卡夫(Rory Medcalf)联合撰文,对此予以深入探讨。


  在这篇名为《拒绝接触的危险:中印关系中的核武器问题》的报告中,作者认为目前中印两国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双边关系战略紧张,不信任充斥着双边关系。在经济上,两国贸易往来密切,既相互依赖又彼此竞争。在政治上,两国虽同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有很多共同利益,但长期缺乏合作、彼此缺乏信任和尊重。虽说近年来,两国加强了安全和政治对话,军事关系得到发展,但战略层面的问题,诸如军事透明化和建立信任等并未得到探讨。

  作者首先总结了导致中印战略不信任的一系列原因:边境争端;中国对巴基斯坦的武器援助;中国在南亚及印度洋的外交和经济活动频繁;美印战略合作关系;西藏问题;两国军事现代化和长期战略目标的不明确;国内民族主义高涨,媒体煽风点火;能源竞争;软实力和外交竞争;在国际问题上存在分歧。

Fiona Cunningham
  总体来看,印度将中国视作一个主要威胁,中国是印度军事现代化的重要因素。而中国目前更加关注沿海领土纠纷、美国、台湾、日本和国内稳定等问题,没有把印度列为重要威胁。虽然因西藏问题、印度洋对中国对外贸易和能源进出口的重要影响,以及国际利益冲突诸因素,中国会更加重视来自印度的威胁。但中国常规力量和核武力量处于优势地位,印度并不是中国军事现在化的首要原因。

  和两国双边关系一样,中印核关系同样充满了不信任和紧张。不对称是两国核关系的特点。新德里认为中国是其发展核武的一个原因,而北京并不视印度为直接威胁。此外,两国合作的意愿也不对称。印度曾希望和中国签订协议,把彼此列为不首先使用核武的对象。但中国并不承认印度拥有核武器的合法性。中方的态度无助于和印度建立稳定的战略关系,反而激怒了渴望得到承认的印度。

  因为中印两国的核武信息不够透明和公开,作者根据有限的资料对中印两国核武实力和使用原则进行了大致的分析。
  中国一贯主张持有核武器的主要目的是防御、威慑和二次反击。采用不首先使用原则(NFU):中国不会首先使用,同时不会对无核国家和地区使用,或者是威胁使用核武器。但这一原则存在一些模糊地带,重点是中国没有将印度列入NFU原则。印度对此非常担忧。

  中国大概拥有240颗核弹,能通过导弹发射系统覆盖整个印度。中国海上军力不断壮大,具备二次核打击的能力,此外中国也在不断发展其导弹防御系统,印度是其中一个防御对象。

  而印度核武器的打击对象主要是巴基斯坦和中国,印度也宣称不首先使用原则,但印度的核武器使用原则被普遍认为更加灵活,有可能会变得更具有攻击性。

  目前,印度拥有80-100枚核弹头,其中50枚可用。印度一直致力于发展核导弹,估计印度核导弹可以覆盖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不过,印度的运载系统更加依赖飞机,据悉印度正在开发巡航导弹,以避开中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此外,印度也在积极发展潜艇技术,以构建二次核打击能力,还同其他国家合作发展导弹防御系统。

  通过以上分析,作者认为中印核关系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首先,双方实力和认知二重不对称导致两国的核战略和核动态不稳定。两国均积极发展核力量,可能造成中印之间的核武竞赛。其次,由于中巴关系和美印关系,中印之间不平衡的核武关系可能会将巴基斯坦和美国牵扯进来,从而整个对地区的地缘政治造成消极影响,不利于地区安全。而领土纠纷和海上竞争可能会导致中印爆发核对抗。最后,因为互不信任和爆发冲突的可能性,两个国家都不愿意控制武器发展,更不必说裁军了。

  尽管如此,但作者认为核武竞赛的风险虽然存在,但中国和印度目前并没有真的发动核武竞赛,因为它们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进行核武竞赛。同时,作者呼吁中印两国不要再漠视和否认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展开积极的对话和合作。目前的状况对双方都不利,如果两国继续冷处理的话,情况就会继续恶化下去,最后真的可能会出现核武竞赛的局面。中印两国如果开展有效的沟通和合作,就有机会降低和控制上述风险。

  最后,作者建议对话可以先从非官方交流入手,在民间开展更多学术交流和研究实现破冰。而在官方层面,最重要的是首先要建立信任,相互尊重对方利益,开展高效的战略对话。官方层面战略对话可以先从现有的国防和战略对话谈起,建立起正常的对话机制。在对话中,双方应该向对方重申和澄清各自的战略目标,核计划的目的和使用原则,将对方列入NFU原则;双方明确什么情况下的利益冲突可能会导致军事冲突,清楚彼此使用核武的底线;建立有效的危机管理和沟通机制;对核武控制、不扩散以及全球军控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