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冠群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1年06期
[关键词]“珍珠链战略”中国、美国、印度
近年来,西方和印度媒体频频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并称中国正在实施“珍珠链战略”(String of Pearls Strategy)。所谓的“珍珠链战略”首次出现在2005年初曝光的一份名为《亚洲的能源未来》的美国国防部秘密报告中。报告指出,中国正在建立从中东到南海的海上通道沿线的战略关系,从而保障其能源利益以及实现广泛安全目标,进而显示出一种防御和进攻性态势。”同时,报告还列出了所谓“珍珠链战略”中的几颗“珍珠”: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孟加拉国的吉大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特港、猜测在缅甸建立的海军基地、有可能投资的泰国克拉地峡运河,以及计划兴建的通往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和缅甸的高铁。① 按照西方一些战略学者的逻辑,中国要发展蓝水海军就需要补给基地,于是炮制出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声称中国正通过资助、投资等各种方式来获取军舰海外停泊基地。
事实上,“珍珠链战略”不过是外界杜撰出来的概念,中国根本不存在这一战略。中国政府曾多次对此公开表示“中国没有试图控制印度洋的航线,对中国包围圈政策的推断是站不住脚的”②。缅甸等“珍珠链”相关国家也多次出面澄清。早在1998年缅甸政府就发表外交声明,驳斥印度关于中国在科科斯群岛建立海军基地的说法,指出这是在前所未有地编造神话、制造借口。③为了彻底打消印度的疑虑,缅甸主动邀请印度海军官员访问“可疑”地点④。2005年印度政府不得不承认在缅甸没有任何海军基地⑤。尽管如此,“珍珠链战略”仍然成为西方鼓噪所谓“中国威胁”的依据。而印度也根据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制定了自己的印度洋安全政策。显然,印度和西方国家对中国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而这些应对措施对中国构成了极大威胁。面对如此严峻形势,中国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中美关系与“珍珠链战略”
美国是最早提出中国正在实施“珍珠链战略”的国家,而事实上,美国是按照自己制定海洋战略的逻辑,得出了这个结论。“岛链”一词最初是冷战时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的,即在太平洋海域的一些岛群部署军事力量,形成扼杀、封锁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基地圈。⑥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经营“岛链战略”。二战以后,美国在太平洋上由西向东建设起了三条岛链⑦,这三条岛链不但成为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巨大地缘政治断层,也是美国赖以遏制中国、阻挡中国顺利进入大洋的屏障。冷战结束后,美国继续强化这一战略,积极发展与印度的军事合作,企图将这一“岛链”向西延伸至印度洋,对中国进行战略“合围”。“一系列海军基地使美国在太平洋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军事存在。1996年,台海出现危机,中美关系紧张,华盛顿曾经把两个航母战斗群部署在台湾外海以监控中国大陆,而美国媒体却指出,“这样的举动在如今是不可想象的了”,“中国海军从缅甸到巴基斯坦已经建立起一条珍珠链”。⑧
那么,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是否能遏制美国围堵中国的“三条岛链”呢?答案很明显,不能。从两条“链”的目的来看,美国的“三条岛链”显然出于其军事和战略考虑,而所谓的中国“珍珠链”却大多出于经济和商业利益。换句话说,美国与太平洋“三条岛链”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是以军事同盟为基础的,而中国同“珍珠链”相关国家却从未签订过任何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条约,而仅是商业合同。美国的“第一岛链”以台湾岛为地理中心,分为南北两部分。在这一“岛链”上由北往南驻扎着美国太平洋舰队以及日本海上自卫队、韩国海军、台湾地区海军、菲律宾海军、新加坡海军等。众所周知,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是美国的军事战略盟友。二战后,为了消除其他国家对日本重新武装的担忧,且能尽早实现与日本单独媾合,美国在1951年先后缔结《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和《美澳新安全条约》。后又促成台湾国民党政权与日本在1952年签订了《“日台”合约》,这一合约的签订,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也充分表明了美国对新中国进行围堵的战略意图。反观“珍珠链”,中国投资修建港口,大部分出于经济和商业考虑。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就曾明确指出,汉班托特港项目是“斯里兰卡的项目”,属于纯粹的“商业贷款”。⑨而“珍珠链”中最引人瞩目的瓜达尔港,也是巴基斯坦主动向中国提出合作请求,中方鉴于中巴传统友好关系以及缩短中国西部省份对外贸易出海口的考虑,同意向巴方提供帮助,共同建设这一项目。中方以无偿援助、优惠贷款和低息贷款等形式向巴方提供1.98亿美元融资,余下近5000万美元的融资由巴方负责,同时中方还提供相关技术与施工支持。
从两条“链”上中美的军力对比来看,美国的“三条岛链”远远强于所谓的中国“珍珠链”。尽管美国“第一岛链”的军力颇为强大,但它依然不放心。近年来,在加强“第一岛链”力量的同时,美军有计划地将“第三岛链”的部队梯次逐渐前移,并加强以关岛为核心的“第二条岛链”,以应付“日渐强大的解放军海军”。目前,美国在横须贺港、佐世保、厚木、岩国、普天间等基地,驻扎了以“华盛顿”号航母为核心的强大海军舰队。而中国并没有同巴、斯、缅等所谓“珍珠”国家签订任何租借军事基地的条约,也没有向这些地区投放任何军事力量。此外,中国海军的战略是仅以近海防御为主。根据英国战略学家艾里克·格罗夫的理论,世界海军分为九个等级,美国海军属于整体全球力量投放型第一等级海军,而中国海军则为中等区域力量投送型第四等级海军。⑩由此可见,中国并非试图利用这几颗“珍珠”抗衡美国的霸权。现在的中国既无意同美国争夺海洋霸权,也无争夺的能力,更无法对美国的海上利益形成现实的威胁。
既然中国的“珍珠链”根本无法抗衡美国的“三条岛链”,美国却为何要一直乐此不疲地炒作所谓的中国“珍珠链战略”呢?原因很简单,在美国看来,中国迅速发展的军力,有可能打破亚太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军事平衡,从而削弱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因此,美国一直对中国海上力量的增强抱有强烈的戒心,特别是对中国试图通过发展蓝水海军,实现从守土防御到近海防御的转变保持着高度警觉。而这种心态是美国固有的战略观所决定的,对于美国来说,控制印度洋是其向西控制中东、向东控制东南亚的战略中枢,早已成为其全球霸权的一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援建这些港口是出于破解“马六甲困局”,从而提高自身的能源安全系数,而这却有悖于美国的全球战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进口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中国所进口的原油有超过九成需要海运,而且大部分海运要经过马六甲海峡。可是,按照美国的全球战略,马六甲海峡是其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虽然美国自身的能源安全与马六甲海峡无关,但只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就可以控制中国、日本等东亚原油进口大国的“海上生命线”。2004年4月,美国军方以“防止恐怖分子袭击”为名,制订名为《区域海事安全计划》的反恐新方案,并根据这项方案向马六甲海峡派驻海军陆战队和特种部队。作为原油进口大国的中国,为了保障在马六甲海峡可能发生问题的时候仍能获得重要的战略物资———原油,只得绕开这一“瓶颈”。而瓜达尔港正好能解这个燃眉之急,因为瓜达尔港不仅可为运输油气服务,还能承担能源运输的任务,并且具有重要的能源储存作用。青藏铁路的成功通车,激励了巴基斯坦政府想要修筑一条中巴间真正的联运铁路的愿望。港口建成后,将修筑新的公路、管道、铁路,从而与中国西部相连接。也就是说,中国可以开辟一条陆上能源通道,将能源输送到新疆等西部地区,从而减少通过海上运输的石油量。此外,中缅输油管线方案11、泰国克拉地峡运河方案12等也为摆脱“马六甲困局”提供了新的思路。显然,“马六甲困局”一旦破解,美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势必要下降。所以,虽然中国在印度洋地区的一些经贸合作不会对美国造成直接的威胁,但美国却决不会忽视对这一战略要地的控制,甚至只是可能的不稳定因素。
二、中印关系与“珍珠链战略”
除了美国,印度也是鼓噪“珍珠链战略”最卖力的国家。一方面,长期以来,印度一直希望成为“印度洋超级大国”。对于印度来说,印度洋是印度的“命运之洋”、“未来之洋”,为使印度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以及实现“远海歼敌”战略,印度海洋战略的目标就是控制印度洋。另一方面,在印度看来,中国的“珍珠链战略”能使中国扩大在印度洋的影响,并使印度陷入中国实力的战略包围之中,从而对印度的经济和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13因此,印度对所谓“珍珠链战略”一直保持着高度警惕,并试图让中国“远离印度洋”。
早在“珍珠链战略”概念出炉30多年前,也就是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后,印度的战略重心逐渐转向印度洋,并将“近海防御”调整为“远海歼敌”以及“地区海洋控制”战略,宣布从地中海到太平洋之间的广大地区都是印度海军的控制区。冷战结束后,为跻身世界大国的行列,印度制订了“北防中国,西攻巴基斯坦,南通印度洋,东扩势力范围”外加核威慑的军事战略,其中“东扩”就是将其影响和活动范围扩大到南中国海及部分太平洋地区。“9·11”恐怖袭击后,美、英、日甚至韩国的军舰都开始在印度洋进行军事活动,印度也随之加速其推行海洋战略的步伐。为此,它不仅提出要歼敌于远海,而且试图控制苏伊士运河、保克海峡、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等五大战略水道,以确保对印度洋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对中国威胁最大的是印度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上组建了“远东海军”舰队,并建立起军事基地。印度学者认为,既然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石油运输必经之路,那么为防止中国“入侵”印度东北部或克什米尔,印度需要做的就是封锁这条路线。而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就坐落在马六甲海峡不远处,如同卡住海峡的两道天然闸门。也就是说,安达曼—尼科巴群岛是印度在印度洋上打造的一个“铁幕”,形成了一条封锁中国进入马六甲海峡的“金属链”。此外,出于“珍珠链战略”的考虑,这条“金属链”还能作为印度监视中国和缅甸的前哨据点。
除了加紧实施“东方海洋战略”外,印度还大力加强海军建设,使之成为一支全球力量投送型海军队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先后从英国、俄罗斯(前苏联)、法国、美国等国进口大量舰艇。2009年2月28日,印度第一艘自造航母铺设龙骨,标志着印度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法国之后,第四个研制建造三万吨级以上航母的国家。据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的研究报告评估,印度军队规模位居全球第四,海军舰艇数量及总吨位目前排名世界第七,已是印度洋上除美国海军之外最具实力的海上作战力量。
在加强自身海军力量、打造印度洋“铁幕”的同时,为了对抗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印度推出了一项被外界称为“钻石链”的战略,旨在尽可能地拉近与相关大国和地区大国的关系,并最大限度地消解中国的同盟关系,从而对中国进行战略反包围。这一政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与印度洋关系密切的大国如美国、日本等,此类国家印度主要采取联盟与准联盟的方式。第二层次是印度洋沿岸国家,尤其重点拉拢与“珍珠链”相关的国家及与中国交往密切的国家,如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伊朗等。此类国家印度主要运用加大军售和军援力度、加强商贸及能源合作等方法。第三层次是与印度洋临近的国家,如越南等。此类国家印度试图通过大力开展军事合作,来达到拉拢的目的。
显然,印度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战略对中国的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而促使这些政策和战略推出的重要原因是所谓的“珍珠链战略”。此外,2008年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开进亚丁湾和索马里海域参与护航,虽然中国的目的是打击海盗,但在印度看来,这是中国在印度洋进行势力扩张的行为。面对在南亚地区处于支配地位的印度,中国如何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就成为保障印度洋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通畅的关键。在中印关系中,印度洋问题作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中国不得不认真考虑的。同时,中国如果要在21世纪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保障印度洋这一海上战略通道的通畅,而这又与印度欲将印度洋变为“印度湖”这一战略相抵触。另外,中印东段边境上有面积达9万多平方公里的边境(麦克马洪线),以及在西段边境上的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的阿塞克钦地区等争议地区,以及印度在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中的失败,也使得印度对中国怀有一定程度的“憎恨”和“惧怕”心理。
事实上,中印之间并非不能合作,不应把两国相互关系视为零和游戏。中印两国建立了防务安全磋商和政策对话机制,主要探讨双边军事关系、地区热点等问题,对促进相互理解、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信合作、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中印两国同属“金砖国家”,在经济上也有巨大的互补性。据印度《商业标准报》2011年4月3日的报道,2009—2010财年中印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5倍,达到了423.7亿美元,其中中国顺差192.1亿美元,而且双边贸易还会继续扩大。这表明,在经贸领域中印两国的合作是成功的、可持续发展的。近年来,中印关系也确实有向好的趋势。
因此,两国可以通过共同保障马六甲海峡安全、加强双方互信等方法,携手创造一个良好的地区海上合作环境,共同解决地区的海盗、犯罪和自然灾害等问题。近年来,两国就安全问题方面展开了防务安全合作,不仅相互观摩军事演习,还先后举行了海上联合搜救演习和陆军反恐联合训练。此外,印度学者认为,印度一半多的国际贸易和能源供应依赖于东方航线,特别是印度已开始从俄罗斯远东萨哈林项目获取能源供应,而中国拥有切断这条航线的实力,因此印度政府可以考虑采取“接触”与“战略劝阻”相结合的方式,与中国进行必要的战略安全交换。虽然,这样的合作更多属于权益之计,但同时也为中印两国合作提供了空间。换句话说,中印双方的合作同样能够带来“双赢”。
三、中美印关系和“珍珠链战略”
虽然印度的海洋战略是“确保没有一个敌对的大国在印度洋占主导地位,从而使印度执印度洋之牛耳”瑏瑤,但目前西方大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力日益增长,尤其是美国在该地区保持了强大的军力,实力远远超过印度。由于海湾地区的能源,印度洋成为连接中东和经济繁荣的东亚的通道,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虽然美国在印度洋上只有一个从英国租借来的迪戈加西亚军事基地,但该基地驻有远程轰炸机部队和核潜艇部队以及空中加油机部队,可以让战略轰炸机长时间飞行;既可以进行常规战,也可以进行核战,具有相当强的空中威慑力。在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中,美国曾利用该基地起飞的战略轰炸机对塔利班进行过空袭。显然,以印度目前的实力难以撼动美国在印度洋的优势地位。因此,尽管历史上印度对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非常敏感,但目前印度在印度洋上仍采取“联美”的战略,试图利用当前印美关系改善之机营造有利于自己的战略环境。
近年来,美印两国不断加强战略合作,双方海军多次举行联合演习,两国不仅签署了《防务关系新框架》和《民用核能合作协议》,还召开美印澳日四国领导人会议,以进一步强化“天然盟友”关系。与此同时,印度政府频频主动向美国示好,积极通过护航、补给等举措回报美国的支持。美印“准联盟”关系并不是光有象征意义,其中像国防工作小组会议机制、军备销售、联合军演等措施将大大提高双方的实战能力。从1993年起,美国与印度决定每年举行代号为“马拉巴尔”(Malabar)的联合军演。其间,由于印度于1998年进行核试验,联合军演一度中断。从2002年起,联合军演再次恢复,规模逐年升级。2007年9月4日到9日,美国联合印度会同日本、新加坡和澳大利亚五国在孟加拉湾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联合军演。不仅如此,美印还将中国排除在印度洋安全合作机制讨论之外。印度始终以中国不是印度洋国家和民主国家为由,多次拒绝中国加入印度洋海军研讨会和“印度—南非—巴西”三方合作机制。
显然,印度“联美”的主要目的是“抑中”,也就是联合美国,共同阻碍中国主导印度洋。而所谓“珍珠链战略”则成为美印结盟、制衡中国的借口。正因为两国在印度洋上拥有各自的地缘战略利益,同时又都担心中国会威胁到它们在该地区的利益,故而在“珍珠链战略”出炉之前,两国就达成了默契,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尽可能地遏制中国在印度洋扩大影响。“珍珠链战略”出炉之后,美印更是利用这个概念,拉拢日、韩等国家,试图打造一个“亚洲版北约”。同时,通过各种方式对所谓的“珍珠链”国家进行笼络和打压,以最大限度地限制中国在印度洋的影响和发展,从而达到进一步阻碍中国崛起的目的。事实上,中国海上国防战略暂时还是以近海防御为主,所以短期内并无力量也无意去挑战美国和印度在这一地区的势力。因此,与其说中国想靠“珍珠链战略”控制印度洋,不如说美印两国现在实际控制和下一步准备控制这些“珍珠”国家。
四、中国应如何应对“珍珠链战略”
综上所述,西方国家和印度大肆宣传所谓“珍珠链战略”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印度洋的地缘重要性。印度洋西接苏伊士运河、南接好望角、东连马六甲海峡,承载着全球50%的集装箱、70%的石油运输。瑏瑥美国新安全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罗伯特·卡普兰认为,“印度洋已成为21世纪全球竞争中心舞台”。所谓“珍珠链战略”反映出西方国家和印度对这一重要战略通道的高度重视。
第二,对海上战略通道的追求。有学者认为,海上战略通道是推动世界格局演变的重要动因,因为作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海上战略通道牵涉到国际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相关国家,特别是大国的军事利益和经济利益。在历史上,一些国家为争夺世界霸权,围绕着战略通道展开博弈,或是结盟或是争斗,推动着世界格局的演变和发展。瑏瑦不论“珍珠链战略”有或没有,成或不成,中国都必须确保自身海上远洋交通线的安全,因为它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安全。“珍珠链战略”反映出西方国家和印度对中国“马六甲困局”的深刻认识。
第三,大国在印度洋的角力。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全球环境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现代世界强国都从战略全局上关注海洋。而由于印度洋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近年来,各个大国更加关注印度洋。马六甲海峡是中国的“油喉”,美国试图掐住中国的“油喉”,而希望控制住印度洋。印度希望成为“印度洋超级大国”,抗衡中国,也想控制印度洋。日本赖以生存的战略海洋航线———“西太航线”也必经印度洋,因而同样想对印度洋有所控制。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必然引起各个大国的注意,担心中国与它们共享印度洋利益。“珍珠链战略”反映出西方国家和印度对中国在该地区影响的高度警惕。
第四,寻找制衡中国的“借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为了确保自己在印度洋的固有利益,这些国家必然会在很多地方大力鼓噪“中国威胁论”,恫吓印度洋各国,试图联合遏制中国的崛起。“珍珠链战略”反映出西方国家和印度对中国崛起的悲观认知。
2009年,中国的军费预算为702亿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11.5%,瑏瑧而且中国甚至没有攻击型军队所必需的“三大件”,即航母编队、战略轰炸机、海外军事基地中的任何一个。这说明,中国既没有向印度洋进行军事扩张的能力,也没有这个愿望。而且中国所管辖的约3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总面积中,在黄海和东海同朝鲜、韩国、日本间有约4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处于争议状态,而南海则有143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处于争议状态,对于中国来说,顺利解决这些领海争端才是当务之急。而反观美国,为了维持全球霸权和对中东地区的绝对控制以及继续实施自己的印度洋战略,美国联合西方和印度洋国家宣传中国实施“珍珠链战略”,炒作“中国挺进印度洋”,显然是没有事实依据的。可是,面对如此复杂而紧张的形势,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
首先,继续倡导和平,弘扬海洋文明和海洋文化。如果说海洋硬实力好比物质基础,那么海洋软实力就如同精神力量。前者代表一个国家海洋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后者代表一个国家海洋制度、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既然邻国和其他国家对中国海洋崛起产生了担忧情绪,那么我们就应该积极去消除这样的情绪,而海洋软实力恰恰能解决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建国以来一直实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并多次申明中国主张用非军事手段解决争端、慎重对待战争和战略上后发制人。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不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军事扩张。其原因不仅在于中国的发展道路、根本任务,也在于以和为贵的和平理念和历史文化传统。只有让更多的国家认同中国的海洋文化,才能获得国际社会更多的理解,进而消除其他国家的恐惧情绪。
第二,维护国家利益,解决“马六甲困局”。马六甲海峡是中美印三国利益交织点之一,中国积极展开与印度洋国家的合作最主要出于解决“马六甲困局”的考虑,而美印两国阻碍中国在印度洋扩大影响也是想维持住中国的“马六甲之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中国。因此,中国要一方面积极解决“马六甲困局”,另一方面与东南亚国家保持较为友好的关系。瓜达尔港到新疆的铁路修通后,来自中东和非洲的原油可以靠铁路运输,这样就可以降低海上运输风险。可是以青藏铁路的运力,目前也只能满足1/40的运输量,故而马六甲海峡仍将是中国进口原油的主要路经地。所以,中国应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三国加强合作,进而保障马六甲海峡的安全和畅通。
第三,加强国际交流,积极与印度及印度洋国家展开合作。印度对中国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印度洋这一对中国至关重要的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中国可在上海合作组织的框架下,在已经初步形成的中俄印大三角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基础上,通过与印度在中亚地区能源、安全、经济上的合作来增强双方互信,从而获得印度在印度洋问题上的配合和理解。与此同时,中国应继续保持和发展与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合作关系。除了巴基斯坦这一传统“盟友”外,还要积极发展同缅甸、伊朗这些被美国制裁国家的关系,以在战略上牵制美国,减缓美国对中国的压力。
第四,智慧处理大国关系,推动印度洋地区的多边合作。大国在印度洋的角力,深深影响着印度洋的合作和发展,中国应该用智慧去处理中美印以及与其他各国等多边关系。由于美国和印度利用所谓“珍珠链战略”去构筑印度洋上的强势,因此,中国在实施印度洋战略时应尽量不触及它们在该地区的基本利益,以谋得较长时间的稳定与和平;同时,在印度洋拥有重大利益的还有日本、西欧各国,中国也应该尽量避免同这些国家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尽可能地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良好局势。在避免冲突的同时,中国应加大与西方大国展开对话和交流的力度,积极促进印度洋地区的合作与发展,抓住机遇,实现共赢。
注释:
①BillGertz,“ChinaBuildsUpStrategicSeaLanes”,inWashingtonTimes,January.17,2005.
②汤研《中国驻印大使张炎:中国不想“包围”印度》,载于2008年6月19日《环球时报》。
③赵蔚文《印中关系风云录1949—1999》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364页。
④GurpreetS.Khurana,“China-IndiaMaritimeRivalry”,inIndiaDefenseReview,Vol.23,No.4,October/December2008,p.90.
⑤HarshV.Pant,“China’sNavalExpansionintheIndianOceanandIndia-ChinaRivalry”,inTheAsia-PacificJournal,seefromhttp://www.japanfocus.org/-Harsh_V_-Pant/3353#.
⑥刘诚《什么是岛链》,载于2005年4月13日《环球时报》。
⑦由日本列岛、琉球群岛、菲律宾、大巽他群岛组成的“第一条岛链”;由小笠原群岛、关岛、马里亚纳群岛、帕劳群岛等构成的“第二条岛链”;由阿拉斯加、中途岛、夏威夷组成的“第三条岛链”。
⑧IshaanTharoor,“China’sNavyGrows,andtheWorldWatchesWarily”,inTime,13May,2009.
⑨“PresidentRajapaksa’sInterviewwithTIMEMagazine”,TheOfficialGovernmentNewsPortalofSriLanka,July14,2009,seefromhttp://www.news.lk/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10581&Itemid=44.
⑩石家铸《海权与中国》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20页。瑏瑡中缅输油管线方案就是联通中国云南昆明和缅甸实兑港,全线长1700公里,需耗资20亿美元。瑏瑢泰国克拉地峡运河方案就是在泰国南部的克拉地峡处开挖一条运河,可以联通安达曼海和泰国湾以及南海,全长约102公里(相对于马六甲海峡可缩短航程1000公里,计划需耗资280亿美元,工期10年)。瑏瑣VikasBajaj,“IndiaWorriesasChinaBuildsPortsinSouthAsia”,inTheNewYorkTimes,15February,2010.瑏瑤[印]潘尼伽《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世界知识出版社1965年版第92页。瑏瑥瑏瑧张世平《中国海权》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27页,第264页。瑏瑦李兵《论海上战略通道的地位与作用》,
载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2期。
[作者单位]俄罗斯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世界政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