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驻北京记者林望 2012年10月11日朝日新闻
自从日本政府对尖阁列岛(中国称钓鱼岛)实施“国有化”以来,在华日本人的生活状态可以毫不夸张地用“屏气慑息”来形容。
近日,经常能够听到日本人搭乘出租车被拒载的消息。在饭店里,日本人谈话时也要压低声音。笔者的妻子曾抱着1岁的孩子乘出租车,结果司机一路横冲直撞,吓得她脸色煞白。还有一件小事,笔者素有睡前饮酒的习惯,最近去一家超市买日本酒时,发现整个货架都被撤掉了,随口问店员“是不是受了反日情绪的影响”,店员冷淡地回答,“没人会买日本酒”。
自从上世纪90年代,笔者已在中国生活了5年,但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一名“日本人”。
两年前,一艘中国渔船在尖阁列岛海域与日本海上保安厅的巡逻艇相撞,日中两国产生了矛盾。当时,中国各地也举行了反日游行,部分超市的玻璃窗被砸碎,日本汽车被人群掀翻。但在本次事件中,中国人的愤怒明显与上次有所不同。
两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自4月份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宣布购岛以来,这一问题就经过长时间的“发酵”、酝酿已久,这便是原因之一。
石原知事的强硬发言、东京都政府不断收到大量捐款等——中国媒体对这些情况进行了逐一报道。在微博上,经常会有人介绍“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这一中国政府的主张的依据。
7月7日,日本政府表明了尖阁列岛的国有化方针,使得事态进一步激化。这一天是卢沟桥事件的纪念日,该事件是日军全面侵华的标志。野田佳彦首相是否知道这一点,笔者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许多中国人都把这看作是一种挑衅行为。
8月15日,香港活动家登上了尖阁列岛,被大多数中国媒体当成了英雄。国营中央电视台派出记者来到冲绳,让其与被遣返的活动家乘坐同一架飞机回国,并实况转播了采访过程。到了周末,驻北京日本大使馆前的小规模反日游行发展到了全国各地,而央视则继续对日本政府进行批判,仿佛是在煽动人们发起游行。
一名中国外交部的前任官员回首道:“一旦阻止香港活动家的行动,国民批判的矛头就可能会指向政府。自从石原公布购岛计划以来,日本引发的中国反日情绪超出了以往的任何一次。”
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对日本是否会真正实现国有化持半信半疑的态度。中国外交部的官员也曾问笔者:“野田真的会这么做吗?没有人阻止他吗?”8月末,传出了土地所有人可能会将岛屿卖给日本政府的消息,这增强了国有化的现实色彩,使事态进一步紧张起来。
研究日本的学者与媒体提高了批判日本的声调:“日本政府决定出演闹剧主角。”(新华社)
9月9日,在海参崴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与野田首相进行了短暂交谈,胡表示:“希望日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要做出错误判断。”
在国内反日情绪高涨之时,中国最高领导人会见野田首相本身就伴随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然而,野田首相还是于次日在民主党内做出了国有化的决定。其后,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唐家璇在会见访华的日中友好团体时愤怒地表示:“难道没有其他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近来,有许多住在日本的友人问笔者:“中国为什么会如此愤怒?”正如日本政府所言,“日本实际控制该岛的事实并未发生任何变化。与对中国持强硬态度的石原相比,日本政府购岛更能实现安定的管理。”若是从这一观点出发,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上述疑问。
但是,该理论只能在承认“尖阁列岛属于日本”这一前提的人那里才能讲得通。中国人认为, 尖阁列岛是日本借着日清战争(中国称甲午战争)之乱趁机占领的。正是因为伟大领袖周恩来与邓小平曾表示将这一问题暂且搁置,所以中方才默许了日本对该岛的实际控制。但现在日本又想趁机通过“国有化”进一步加强实际控制,这便是一种挑衅行为。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人来说,尖阁列岛的问题与中国被列强侵占领土的屈辱历史与回忆密切相关。日本政府的立场是,将尖阁列岛编入领土与日清战争毫无关系。但史实归史实,立场归立场,暂时不谈对历史经纬的评价和自身的立场,难道不需要设想下对方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吗?
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野田首相表示,中国对国有化政策的反映“超出预估”。身为作出国有化决断的领导人,这种说法未免太不负责任了。
对于尖阁列岛国有化带来的国家利益,以及因日中关系恶化而受损的国家利益,首相是否进行过冷静的判断?日本政府一贯坚持“不存在领土问题”的立场,但在此时,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对抗措施,开始向尖阁附近海域派遣海监船,还向联合国提交了海基线坐标与海图。事实上,全世界已经开始认为,尖阁列岛“存在领土争端”。
在国有化政策实施之后,有些人认为:“稍微忍耐一段时间,中国就会放弃并平静下来。”但从目前的局势来看,这种想法幼稚得完全不切实际。
人物简介:
林望,39岁,朝日新闻中国总局成员。曾在信浓每日新闻社工作,2001年进入朝日新闻社。曾任丰桥分局、名古屋总局社会部、香港分局长、广州分局长,自今年1月起担任现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