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舰载机歼15:迈出关键一步

作者:RCN 20121125日综合整理

20121124日在辽宁舰上,新华网记者陈万军和吴登峰报导了「中国航母顺利进行了歼15舰载机的起降飞行训练」。

随后,独立媒體观察者,则以「成功!刀尖上我们能跳舞」为题,指出「舰载机起降是世界性技术难题,被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辽宁舰首次成功进行了歼-15飞机起降飞行训练。这是自925日辽宁舰正式交付海军起一大重大突破」、「此事件意味着,辽宁舰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这项消息,最早由解放军报报导披露,情况与20121106日报导14°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如出一辙。这次则由解放军报两名记者李选清和柳刚作现场报导。全文如下:
『“嘭!”一架编号“552”的米黄色战机呼啸而落,精确钩住阻拦索,轰鸣巨响中一道新的着陆胎痕“刻”在了飞行甲板上——渤海某海域,我军首批舰载机飞行员驾驶着国产歼-15飞机正在“辽宁舰”上进行阻拦着陆和滑跃起飞试验飞行。这一时刻,距离我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只有2个月。
  阳光下,记者站在航母舰岛上看到:歼-15飞机加入着舰航线后,降低飞行高度调整姿态,平稳地飞向航母“怀抱”。
  据专家介绍,歼-15飞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型战斗机,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可遂行制空、制海等作战任务,飞行性能良好,能配挂多型精确制导武器,具备远程打击和昼夜间作战能力。
  轰鸣声由远及近,歼-15飞机进入“下滑道”。为了确保在高速中精确着舰,舰上官兵也都随之而“动”:指挥塔台,各战位值班员、指挥员全神贯注;舰艉左舷,身穿白色马甲的着舰指挥官和他的助理严密注视着飞机动作的每一个微小变化;甲板下的阻拦机舱里,阻拦班班长准确输入相关数据;甲板上,身穿各种颜色马甲的保障人员各就其位……
  舰载机起降是世界性技术难题,被比作“刀尖上的舞蹈”。记者此前乘直升机上舰,从300多米空中俯瞰,整个航母就像大海中漂浮的一片树叶。这疾风闪电般的着舰瞬间所蕴含的风险、难度,若非亲眼目睹难以想象——以几百公里的时速,在航行中的航母甲板上瞬间钩住阻拦索,而着舰跑道长度只有陆地机场跑道的1/10,宽度连一半都不到。
  触舰、挂索、推油门……歼-15飞机稳稳停在甲板上,滑行到指定机位。关车,飞行员跨出座舱,记者上前祝贺:“飞得真棒!”飞行员激动地说:“我成功了!”
  “辽宁舰”交接入列后,全舰官兵牢记嘱托,不辱使命,深入开展了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训练竞赛活动。围绕舰载机上舰训练,全舰各部门各战位凝聚力量、攻坚克难,主动把试验与训练有机融合,以试验带动训练,以训练保障试验,大大提高了试训效率。入列以来,全舰完成上百个训练科目和试验项目。
  完成滑出前各项程序检查后,歼-15飞机在舰上引导员的接力引导下,滑行至起飞位。止动轮挡、喷气偏流板升起,飞行员将油门推至加力状态,淡蓝色的尾焰呼呼作响,让整个甲板微微颤抖。“起飞!”只听“砰”的一声,止动轮挡释放,飞机全速冲向舰艏滑跃甲板,在起飞指挥官的眼前呼啸而起……
  随后,又有4名飞行员相继驾驶歼-15飞机,顺利完成了在“辽宁舰”上的阻拦着舰和滑跃起飞。
  这批飞行员是我国自己培养的首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他们面对新机种、新科目、新环境、新要求,勇于探索,刻苦训练,把握规律,精益求精,进行了高强度飞行训练,探索并固化了着舰的飞行方法,掌握了大侧风、低能见度、不稳定气流等条件下的偏差修正动作要领,突破了滑跃起飞、阻拦着舰等飞行关键技术。
  据悉,此次所有舰载机飞行员训练成绩都达到了训练大纲规定的标准和上舰试验要求,首次上舰飞行均一次成功。』

以下是,RCN使用「航母舰载机」关键词,在「环球时报」查询的结果。摘要如下。值得一提,由于舰载机是航母编队最核心的部分,航母是「海上移动机场」,舰载机才是其进攻的「拳头」,其性能几乎可以决定航母的战斗力。故自2008年以来 ,即有各种正负面消息与不实揣测。例如不到两个月前,纽约时报甚至言之凿凿,指「中国的飞行员只在陆上水泥跑道上练习过模拟的航母甲板降落」、「至今没有合适的飞机(舰载机)」等。有关航母舰载机报导,纽约时报的权威性算是受到一次严重的自我打击。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8915日报道:
中国已经开始培训航空母舰上的舰载机飞行员,报道称这是中国军队历史上首次开设这类培训项目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8924日报道:
中国航母计划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障碍是缺乏合适的舰载机。简氏说,中国国产三代战机歼-10和歼-11也是潜在的候选机型,但在上舰之前,这两种战机都需要对机体结构进行重大改造。

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81028日报道:
俄罗斯业内人士向简氏透露,解放军的航母舰载机采购即将定案。目前,中国军队面临两个选择:购买苏-33舰载战斗机或在歼-10的基础上自主研发舰载机。

环球网2010812日报道:
俄通社-塔斯社援引日本朝日新闻社的消息说,中国正在修建两处地面设施,用来训练本国未来的舰载战斗机飞行员。这两个特别设施模仿航母起飞甲板而建,长度与中国未来航母起飞甲板相当,并配备有战机起降控制系统。朝日新闻社指出,训练设施的建成将使中国更接近建立自己的舰载航空兵。按计划,中国将在2015年前建成2艘常规动力航母,而到2020年将再建成2艘核动力航母。为了这些目标,中国造船企业已建造了相应的大型船坞,其长宽分别为580米和100多米。

日本NHK电视20111016报道 
据一家日本民营公司拍摄到的卫星照片显示,中国正在修建用于航母舰载机训练的新机场。美日两国防务部门有观点认为,中国为了尽快形成航母战斗群的战斗能力,正在加紧对航母舰载机部队进行培训。

日本外交官杂志 2012813日报道:
海军分析专家安德鲁-埃里克森(Andrew Erickson)和加伯利-科林斯(Gabriel Collins)称,很难相信,它能用于作战。对于没有航母使用经验的中国来说,它只适合用于训练。在确定航母的作用之后,首个重大里程碑将是装备海军的歼-15战斗机;该款战机仍在研发中,其能力还未得到验证。美国传统基金会的一名研究员估计,中国可能在618个月内完成研发。但是,培训飞行员从航母上起降飞机需要长时间、高代价的练习。这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失败的情况,将会出现飞行员伤亡事故。

英国《泰晤士报》2012713日报道 :航母出海,中国挑战其新玩具的极限
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提高拦阻着舰的能力,即利用绳索在飞机着陆时将其捕获并使其几乎立即停下。军事观察人士怀疑中国是否测试过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高强度起落架。

京华时报2011-07-28报道:
国防大学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军事专家表示,目前我国还无法自行生产甲板上的拦阻索(飞机降落时帮助减速)所用的钢材,拦阻索要可承受上百吨力,需具备一定的弹性及钢度、力度、硬度,这种钢材目前只能靠进口。

纽约时报 20120926JANE PERLEZ 报道 :中国尚没有能在航母上降落的飞机
新加坡国立大学高级访问研究员由冀在采访中表示,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飞行员只在陆上水泥跑道上练习过模拟的航母甲板降落,用的是中国产J-8飞机,这种飞机的原型是苏联在大约25年前制造的米格-23战斗机。由于至今没有合适的飞机,中国飞行员无法完成在移动航母上的高难度降落。

新华网20120929日报道 :中国航母辽宁舰机库内出现舰载机
2012925日,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图为中国首艘航母机库内停放的疑似舰载机。(央视截图)
  
解放军报20121106日报道 :滑跃14°「中国海军起飞的仰角」─亲历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训练生活
1029日清晨,...记者站在舰岛上目睹到壮观的一幕:一架舰载机朝舰艉呼啸着飞来,800米、500……伴随震耳欲聋的喷气式发动机轰鸣声,起落架轻触甲板....此时,记者脑海里迸出两个字:震撼!舰载机在航母上起降,历来被认为是航母形成战斗力的标志。这轻轻的一,意味深长。《編按》1029日,這是中国舰载机首次在航母起降的首次披露消息。由「解放军报」20121106日獨家報導。

新华网20121106日报道 
国家航母工程副总设计师吴晓光在采访中透露,国人将很快就会看到中国的舰载机在航母上降落或起飞,时间可能在这个月,也可能在今年内。谈到举国关注的航母建设时,吴晓光自信地告诉记者,还会有更好的消息告诉国人,不会辜负国人的期盼。航母的数量跟国家对利益诉求的认知有关系。中国应该有多少航母,要看国家需要。我能告诉你的是,辽宁舰仅仅是我们的开始。” 

国际在线  20121109日报道 
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杜文龙透露,首款舰载机很有可能是目前普遍推测的歼-15,也不排除歼-31等其他机型上舰试验的可能性。杜文龙说:首款舰载机应该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型号,可以规避很多技术风险,如果这个舰载机在航空母舰的运作能得心应手,今后可以让更先进的具有特殊能力的舰载机上舰。由于这艘航空母舰是实验科研性质,不排除成熟的舰载机与航空母舰密切配合之后,今后让新型的舰载机逐步进行实验,看哪些舰载机和航空母舰协同方式更有效,更能发挥航空母舰的综合作战能力。

郑明:想当年炮艇不如日本渔船20121130环球時報:

中国航母舰载机歼-15的成功起降振奋了许多中国人,而这对于海军少将郑明来说,还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郑明说,中国人忍辱负重地发展海洋力量,现在航母战斗力的建设已完成最关键的一步,中国在航母上取得的成绩对于中国保卫领土、行使领土主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郑明表示,中国航母形成战斗力需要完成三种协同,舰机协同、舰群协同和舰网协同。其中,舰机协同是最初始、最关键的一步。郑明认为,目前,中国航母已经攻克了这一难关,但还需要发展多种机型的战机,并完善母舰与战机之间的协同等。

  郑明说,中国航母的发展比自己预期的要快,而这样迅速的发展让他感到非常自豪。郑明回想起自己还是水兵时的一件事,他说:“50年代,我们的炮艇还不如日本的渔船先进。日本渔船来犯,中国的渔民向我们求助,等我们来的时候,日本渔船已经离开了,他们在不远的地方发出再见的信号,告诉我们他们还会回来。

LinkWithin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